Search

【靜】

養身為動,養心為靜

要養身要適當運動,要養心則要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靜】

養身為動,養心為靜

要養身要適當運動,要養心則要能靜。但除了養生以外,還有道家的修行,那是另一種靜。

靜是道家修行的基礎,也是貫穿整個道家無為的始終。只要能入靜,人人可修,個個可成。10年前我開始打坐,一開始我沒辦法靜下來,後來我花了點時間參透陰陽與動靜關係,後來才能入靜。

要能理解參透,必須理解陰陽之間表面看似對立,實際卻相生相息的關係。要理解「靜」,就必須理解「靜中有動」、「動中有靜」,要「靜」則必須「動」。

越入靜,身體越舒服,呼吸越順暢、越細微。驗證修煉方法的正確性就是越靜身體越來越好,精神越來越好,疾病越來越少。

如何讓身體看似在靜,但實際在動?如何讓心看似動,但實際是靜?

「靜」字裡有個「爭」,爭什麼呢?這就是每個人領悟的不同。

但這真的很難解釋,有機會將來再分享我的心得

有什麼想法或問題,歡迎留言討論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《太清存神鍊氣銘》是藥王孫思邈真人所撰寫的道家養生經典《攝養枕中方》中的最後一篇。裡面寫到入靜的五時,五個層次,和隨著行功日久,入靜漸深的驗證,共有七侯,七層驗證。

《太清存神鍊氣五時七候訣》

夫身為神氣之窟宅,神氣若存,身康力鍵,神氣若散,身乃死焉。

若欲存身,先安神氣。即氣為神母,神力氣子。神氣若俱,長生不死。

若欲安神,須煉元氣。氣在身內,神安氣海。氣海充盈,心安神定。定若不散,身心凝靜。靜至定俱,身存年永。常住道源,自然成聖。

氣通神境,神通慧命。命住身存,合於真性。日月齊齡,道成究竟。

依銘鍊氣,欲學此術。先須絕粒,安心氣海。存神丹田,攝心靜慮。氣海若具,自然飽矣。

專心修者,百日小成,三年大成。初入五時,後通七侯。神靈變化,出沒自在。峭壁千里,去住無礙。

氣若不散,即氣海充盈。神靜丹田,身心永固。自然回顏駐色,變體成仙。隱顯自由,通靈百變。名曰度世,號曰真人。天地齊年,日月同壽。

此法不服氣,不咽津,不辛苦。要吃但吃,須休即休。自在自由,無阻無礙。

五時七侯,入胎定觀。

夫學道之人,入有五時:

第一時:心動多靜少,思緣萬境,取捨無常,忌慮度正,猶如野馬,常人心也。

第二時:心靜少動多,攝動人靜,心多散逸;難可制伏,攝之勤策,追道之始。

第三時:心動靜相半,心靜似攝,心常靜散相半,用心勤策,漸見調熟。

第四時:心靜多動少,報心浙熟,動即攝之,專注一境,失而遽得。

第五時:心一向純靜,有事無事,觸亦不動,田攝心熟,堅散準定。從此已後,處顯而入七侯。任運自得,非關作矣。

七侯:

第一侯:宿疾並銷,身輕心暢。停心入內,神靜氣安。四大適然,六情沉寂。心安懸境,抱一守中。喜悅日新,名為得道。

第二侯:超過常限,色返童顏。形悅心安。通靈徹視。移居別郡,揀地而安。鄰里知人,勿令舊識。

第三侯:延年千載,名曰仙人。游諸名山,飛行自在。青童侍衛,玉女歌揚。騰攝煙霞,綠雲捧足。

第四侯:煉身成氣,氣繞身光。名曰其人,存亡自在。光明自照,晝夜常明。游諸洞宮,諸仙侍文。

第五侯:鍊氣為神,名曰神人。交通自在,作用無窮。力動乾坤,移山竭海。

第六侯:煉神合色,名曰至人。神既通靈,色形不定。對機施化,應物現形。

第七侯:身超物外,迥出常倫。大道玉皇,共居靈境。聖賢集會,弘演至真。造化通靈,物無不達。修行至此,方到道源。萬行休停,名曰究竟。

此篇經文意義非凡,能悟之人,淺可治身,養生祛病,深則得道成真,不可輕之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是Victor 陳紹誠,不時會發表關於養生、醫藥、中華文化、教育、國學、以
View all posts